一个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一个是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二者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后,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提出“先照后证”设想,针对行业准入许可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积极探索“证照分离”改革。
独具匠心 刷出服务“存在感”
前不久,上海检验检疫局“证照分离”改革措施正式施行,涉及国境口岸卫生许可和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许可两项许可事项,明确量化了46项审批条件、审批标准、审批程序,准入门槛透明度的提升、审批结果的可预期,大大释放了市场活力。
“‘证照分离’改革后,审批要求变得明确了,审批办理更加方便了。”上海大众空港宾馆的钱经理拿着新版《国境口岸卫生许可证》激动地说,“以前食品卫生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要分开办,每种申请材料一大堆,现在两证合一,一次申请就办好了,申请材料目录很清晰,办证流程也很透明,让我们节省了不少精力,这样的改革企业很欢迎。”
“只要按要求提供材料,就可以获得预期结果。”这是自贸区检验鉴定行内比较流行的一句话。独具匠心的改革举措,让政府服务变得更有意义,上海自贸区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市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已经形成。2015年新设立的机构为16家,在自贸区内新设立的机构为11家,占新设机构总数的69%,其中自然人投资的有4家,营业总收入达到84.51亿元,占全国总收入的38.6%,同比增长21.8%,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5个百分点。
“线下交材料、线上查流程,轻松办审批。”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国检服务窗口的工作人员小孙,微笑着告知办事企业。上海局不仅将现场办事窗口集中进驻自贸区内服务中心,方便区内企业办证,更将有行政许可事项集中到统一信息化平台办理,以“互联网+行政许可”提供流程查询等服务,实际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52.1%,网上办理率占比达到92.1%,窗口对象服务满意度99.5分。
精益求精 赢得改革“成就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改革举措必须在服务中精益求精,才能让企业有“获得感”,让群众有“参与感”,改革才有了“成就感”。企业拿证容易了,“宽进”必须跟着“严管”,政府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更需要做好监管大文章。
此次“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就是要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为此,上海局提出了以诚信管理为手段,实施分类监管;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实施自律监管;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辅助,实施社会监督;以风险防范为底线,实施动态监管的五类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方式。
“我要为你们的工作加分。”上海机场检验检疫局评审人员不辞辛苦转战于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获得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好评。
南京佳润餐饮有限公司是新进驻机场的初次办证企业,从图纸设计开始介入,将安全事项、内部结构、设施设备等每个环节,上海机场局工作人员都主动参与,告知审批要求,提出修正意见,加强评审指导,把服务做在评审前面。在座谈会上,评审人员与企业一起研究监管措施,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既减轻企业负担,又达到监管效果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
“基于企业诚信,结合卫生风险,就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监管措施。”上海机场局评审人员徐国进说,“证照分离”以后,从公示信息上就可以获知相关企业信息,提前跟踪管理;对于高风险企业,可以提前介入,提供审批指导。新政施行以来,在对国境口岸卫生许可获证企业的卫生监督中,发现近30起、80余项食品与卫生问题,发放卫生监督整改通知书3份、约谈企业3次,立案处罚3起。
要让优质企业获得“优待”,还要给失信企业带上“紧箍咒”。上海局成立了第一个检验鉴定机构行业组织——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分会,并出台了《上海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从业人员违反行业道德、纪律通报制度的公约》,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遏制检验鉴定从业人员索贿受贿等行为。这种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有效杜绝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公约》出台后,协会共发布通报14份,涉及从业人员30名。(郑 颖 顾兴海 卢雯晶)